“研途踪迹·‘瓷’上写意”平博自然科普研学活动

平凉 更新于:2025-08-17 12:31
  • 煦明日志
    窑火凝霜,瓷韵千年

    巧手裁云,匠心传世

    8月15日,平凉市博物馆迎来了一群灵动的小小陶艺师,依托“千年窑火,生生不息——邯郸市博物馆藏磁州窑瓷器展”开展的“研途踪迹·‘瓷’上写意”自然科普研学活动,在探寻瓷艺密码、感受自然与匠心交融的愉悦氛围中,悄然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泥土对话。

    磁州窑的瓷器总像带着一双善于捕捉的眼睛,把自然与生活的细碎美好都锁进了瓷土。你瞧那鱼藻纹瓷盆,盆底的游鱼摆着尾巴,水藻随波轻摇,仿佛伸手就能捞出一捧带着凉意的池水;白釉褐彩猫形瓷枕上,那只猫儿前爪蜷着,耳朵贴在头上,仿佛下一秒就要打个哈欠,把阳光都吸进肚子里;就连现代蓝色结晶釉瓷花瓶,釉色里也藏着星空似的纹理,仿佛把夜晚的风与露都凝在了瓶身。老师笑着说:“从古代到现在,磁州窑的匠人都在做同一件事——让泥土记住自然的模样。”孩子们凑近了看,忽然发现这些瓷器上的动物与花纹,和窗外的草木、墙角的小猫竟如此亲近,而掌心那团软乎乎的粘土,不正是等待着他们去记录当下自然的“新瓷土”吗?

    当软润的粘土在掌心苏醒,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便有了新的注脚。孩子们指尖翻飞,有人循着邯郸瓷上的花纹,让藤蔓在粘土上继续生长,似要与千年之前的纹路相握,要让邯郸的老窑火看看,今日的自然依旧在续写新的篇章。粘土渐渐成型的瞬间,仿佛能听见千年窑火的回响——原来无论时光流转,泥土始终是人与自然对话的永恒媒介。

    活动终了,孩子们捧着自己的粘土作品,与展柜中的古瓷遥遥相对,忽然懂得,那些穿越千年的窑火从未熄灭,此刻正借着他们掌心的温度继续燃烧。粘土里藏着的不只是今日的草木虫鱼,更是磁州窑匠人未写完的自然诗篇——原来所谓“生生不息”,从来不是文物的独舞,而是每双触碰泥土的手,都在为时光续上鲜活的一笔,让自然的灵韵与匠心的温度,在代代相传中永远年轻。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